王秀茹

王秀茹

〈我們在這裡 ─ Makotaay 港口部落〉

  • 2020,油墨、代針筆、胚布, 160 × 293 公分
  • 藝術家提供

策展觀點

排灣族的伊誕.巴瓦瓦隆說,族人常會在回顧人生時以「kinaizuan nua ku(tja)pudek」(我/我們臍帶的居所)來表述自己的出生地,不管遷徙到哪個地方,家永遠是出生時臍帶埋藏的地方、是離世的先人的永恆居所、也是生命的根源。而王秀茹的作品,以長期的部落田調和駐地,透過參與式藝術的方式,再一次召喚了我們關於「原民現身」的當代想像:《部落地圖》計畫從2019年開始,藝術家和臺灣不同部落的族人耆老,共同繪製舊部落的精神與記憶地圖。這些已經離散的部落耆老,回憶家鄉有關狩獵、採集、一木一石、左鄰右舍的點點滴滴,拼貼成一幅幅的集體記憶圖。在這些共創過程中,藝術家和族人回返舊部落土地,尋回祖先相連的臍帶,探討了天然災害、生存資源變化、殖民治理、現代化技術與原生生態環境混合等各種因素,造成自願或非自願的部落遷徙。這次展出的作品,係藝術家根據族人共創的圖像,重新再製的獨立創作。在《我的腳是寫詩的隊伍》系列繪畫中,藝術描繪蜘蛛和地景的關係,從蜘蛛身體的移動姿態中,暗示出看不見的蜘蛛網,有如千絲萬縷般交織的網路意象,描繪世界與自我的關係,也暗示了有情眾生的多重網路隱喻,從殘存的文化與傳統中重新編織,在錯綜複雜的後現代性中,尋找與土地、文化的連結。

創作說明

家在哪裡?排灣族的伊誕.巴瓦瓦隆說,族人常會在回顧人生時以「kinaizuan nua ku(tja)pudek」(我/我們臍帶的居所)來表述自己的出生地。對於排灣族而言,不管遷徙到何處,家是出生時臍帶埋藏的地方,是離世的先人身軀的永恆居所,也是生命的根源。阿美族老人家會以「naicow’ay ko puna iso?」(你的臍帶在哪裡?)這個美麗的問句詢問「你出生在哪?」、「家在哪裡?」。家在那臍帶掉落、埋藏的地方;家在那與土地、文化相連的地方。

因為政治、戰爭、自然災害、資源短缺、生存等各種因素,產生族群志願或非志願的島內遷徙。自2019年來,王秀茹以《部落地圖》計畫和不同族群與部落的族人,共同創作「家」的心理地圖繪製(psychological cartography),此次於台灣美術雙年展展出的是其根據共創者畫的記憶圖像,重新獨立創作的作品。整體計畫結束後將再印製共創的地圖陸續歸還給部落,各自回家。

分屬排灣族與魯凱族三個行政區的大社部落(Paridrayan)、瑪家部落(Makazayazaya)與好茶部落(Kucapungane),因八八風災而被同時安置在瑪家鄉的禮納里。家在山上、田在山上,回不了家成為部落老人心中難以言喻的傷,王秀茹因而在2019年開始《在遠方-部落地圖計畫》,和部落老人家共同創作,用地圖帶老人回家。磯崎(Kaluluan)、新社(pateRungan)、復興(Dipit)、貓公(Fakong)、港口(Makotaay),是花蓮豐濱鄉依山近海的五個部落,世居的阿美族,以及因戰役移居至此的葛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三個族群在這裡相互依存,2020年《我們在這裡-部落地圖計畫》,繪製豐富山海物產的部落地圖。2021年《金銀島-發現新大陸》,紀錄那魯灣部落在八〇年代為了生活從臺東美山部落遷移到新竹香山的海上路線。2021至2022年王秀茹和部落孩子共同繪製包含狩獵、植物採集、潮間帶採集的阿美族文化地圖,找回和土地、祖先相連的臍帶,畫出一條回家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