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哲

張嘉哲

〈記憶鏈流〉

  • 2022,泥板文獻、雙頻道錄像、13 分 48 秒
  • 藝術家提供

策展觀點

具備傳統書法與篆刻等專業養成的藝術家張嘉哲,近年來創作重心往影像裝置發展,並以媒介的視野重新思考文字書寫行為和生產工具的關聯,打開書法篆刻固著於文本與傳統美學的框限,另闢一條文字藝術的蹊徑。作品〈記憶鏈流〉結合一項名為「Brain to Text」的科學研究,將人類腦部與電腦直接連結,將微型電極陣列植入至癱瘓者大腦皮層內,而傳送的神經信號經解碼後,不需要透過其他輔具,即可在演算法的優化下,顯示出相應的字母呈現在電腦螢幕上。而張嘉哲運用「生成對抗網路」(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一套仿生物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AI系統,輸入參與觀眾所自造的「人字旁」新字,再由GAN學習並創造新字,剪輯成影片中的「人字旁」新字。藝術家選擇「不介入」AI的工作,讓AI和藝術家之間,互有獨立性,彷彿往昔詩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果AI是有情眾生之一,那麼在這影片和實體陶片、在人字旁的「類文字」之間,就形成多重生命體的牽繫網絡。這也是藝術家透過這些仿古的泥板銘刻、數位時代、觀眾參與,以及數千年演化出來的中文字型技術,所建立起的情動網絡圖。猶如一個當代版「倉頡」造字神話:造字者在這宇宙中尋找可能的形象搭配,其結果係基於何種必然性和偶然性?

創作說明

〈記憶鏈流〉基於向群眾收集的文字筆跡,以及經過複寫且強調線條與結構的陶片副本,組成了機器學習所需的訓練數據,並演算出新的「人」部字符集。透過腦部意念與外部設備的虛構對話,〈記憶鏈流〉結合一項名為「Brain to Text」的科學研究。此項研究旨在建立人類腦部與電腦的直接傳訊通路,植入至癱瘓者大腦皮層的微型電極陣列,傳送神經信號經解碼後,不透過機械手臂或其他輔具,人腦意念執行的書寫軌跡在演算法的優化下,顯示為相應的字母,呈現在電腦螢幕上。物件在螢幕中成為圖像,機器學習再將圖像模組化,生成無盡勞動的生產網絡。書寫痕跡短暫閃現,虛擬介面的發展,是否意味著人類之手在漫長的書寫文化中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