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居濁在濁水溪溪口的補漁人,在中秋節之後,就開始準備捕撈鰻苗的作業,年復一年,至少超過一甲子。濁水溪口海洋文化也是世襲漁人的傳統,傳承了海域的生存需求,更見證了海洋環境的變化與更迭。漁人說:「抓一輩子的鰻苗,真的不知道鰻苗怎樣來的,只知鰻魚很厲害,從海裡來可以在淡水的泥灘地生存,真正是鹹水來淡水去」,鰻苗到此地的時刻,是對漁人來說重要的季節。而幽默風趣又見廣識博的彰化臺西「野鰻.人」許震唐則提到,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鰻魚來自於泥漿,而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研究過眾多的鰻魚,卻仍然找不出鰻魚性別與繁殖樣態的成因。時至今日,科學家和鰻魚養殖業仍然難以解開其繁殖的秘密,無法用人工的方式培育出大量的鰻魚苗。在臺灣每年立冬開始至大年後,是濁水溪口捕鰻魚苗的旺季,而許震唐從企業界高階主管退休的背景,重返攝影的藝術熱情,訪問多名在濁水溪口捕鰻人,如世襲討海的老前輩,記錄這群討海人在潮起潮落間下網收網、趕潮汐的身影,作品中展現出多元物種的環境生態觀,呼應本展覽主題。
世居濁水溪溪口海域的漁人,一過中秋後就開始準備捕撈鰻苗作業,年復一年至少超過一甲子。這是濁水溪口海洋文化,世襲漁人的傳統,傳承了這海域的生存需求與情感依托,更見證了海洋環境的變化與更迭。
漁人說:「抓一輩子的鰻苗,真的不知道鰻苗怎樣來的,只知鰻魚很厲害,從海裡來可以在淡水的泥灘地生存,真正是鹹水來淡水去」。至於如何飄洋千里到此成長後,降海洄游至出生地,進行繁殖後結束在濁水溪口一生。鰻魚那謎樣的身世,對漁人來說並非至關重要的事。但這海域的漁人,卻深知鰻苗到此地的時刻,兩相交遇一期一會的季節,正如牛郎與織女的相會。
亞里斯多德認為鰻魚來自於泥漿,這是他的實證研究當中,給了人們這樣「明確」的答案。的確濁水溪流域滋養臺灣大半,具有特色的黑泥也獨冠全臺。但如何了解濁水溪口獨特的海洋生活與環境,不論是世居此地的捕鰻人,或是鰻魚的身世,這同時顯現於黑泥之外、當代溪口海域的生態與環境。
「泥漿說」之後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研究過眾多的鰻魚,在找其性別與繁殖樣態未遂之後,進而研究人類的心理而大成,這或許可說拜鰻魚之賜。同樣的在溪口成天與泥漿打滾,期待與鰻苗一期一會的漁人,更需拜鰻苗之賜,過一個豐富的好年冬,這對討海維生的漁人來說,則是肯定的一件事。
一期一會的相遇,並不只限海洋中的鰻魚。火山浮石與海洋廢棄物,它們也不遠千里飄洋過海,來到了海峽一隅的濁水溪口落腳,這是海洋環境的鏈結,即便是海洋邊陲的濁水溪口,我們也無法忽視它在海洋中的位置與牽連,這樣的牽連不正也是鰻魚尋訪臺灣的流動路徑。
廣大海洋中顯得微不足道的濁水溪口,從鰻苗總有盡之時、人造物綿綿不絕、溪流乾旱、環境生態更迭變化中,能不能窺視當代社會發展與人類環境之間的關係,總是在屢屢造訪之後發現,這一切也如鰻魚的謎樣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