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北

陳建北

《父親》〈90歲〉

  • 2021,八頻道錄像、數位輸出,22 分(每頻道)
  • 藝術家提供

策展觀點

陳建北的作品《助產序曲》、《父親》為兩組多頻道錄像、聲音與物件裝置。《助產序曲》以助產士顏桂英女士和彼時她所接生的婦女訪談為引子,勾勒出婦女在社會中的處境及傳宗接代的意義。蘇格拉底說他的角色是一個哲學助產士,不告訴人們真理是什麼,而是幫助他們取出他們內在已有的真理。當然,助產士的角色訴說了人類繁衍,以及所有物種生生之力的傳遞,如何讓情之絲線不斷綿延交纏。而作品《父親》環繞著花蓮豐濱鄉的磯崎、新社、貓公和港口,四個海岸來自撒奇萊雅族、布農族、阿美族、噶瑪蘭族不同年齡層的三十二位受訪者,以八屏幕投影呈現。藝術家以長期部落田調的方式,捕捉族群內部的個人與跨世代生命歷史,自然呈現世代背景和時空流轉的特殊性。受訪者由二十到九十歲等八個年齡層所描述的父親,讓整個作品的時間從十九世紀至今,超過百年的向度,而藝術家也在影像末尾置入「西班牙與中南美洲原住民」、「日殖時期與原住民」、「國民政府來臺與原住民」、「南非共和國族人爭取平等」等受到殖民迫害的史料圖像。兩件作品都以身體出發,從個人的生命故事,探討不同時期人的情況中的心靈畸零地,讓人清楚看見生命政治如何與集體記憶與歷史相結合。

創作說明

千百年來,傳宗接代一直被認定是妻子的責任、媳婦的義務。陳建北聽過他的大陸媽媽談起她流產男胎之憾痛(如果順利生下應該是他的哥哥),以及南港外婆懷念那些早夭子女,強烈感受到從前婦女們為生育所承受的壓力,絕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從清朝、日殖時期直到光復後的六十年間,在那醫療不甚進步的年代,婦女普遍多產,而每次生產都是一場生死交關。助產士直視生命往來的經歷,深深吸引著陳建北,因此試圖透過作品《助產序曲》,來勾勒那時代關於婦女處境及傳宗接代的恐慎。作品以傳統嫁妝——生子椅,配合助產士顏桂英女士服務的府城區域為隱喻,呈現時代的差異性。並藉由投影在不同底色牆面的八個頻道影像,透過訪談顏女士特殊接生經驗以及當時曾被她接生的兩位產婦,帶領觀者進入臺灣生產的民間禁忌、接生經驗、子嗣傳承與女性地位等議題。更展示出徵集而來、關於孕、產時期的心情信件,藉以反思現代人的親情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