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焌的創作以臺灣歷史和環境議題為主軸,透過拼貼不同時空的圖像,堆疊出存在與不存在的風景,猶如現代數位圖層式的觀看路徑,呈現當今處理繪畫裝置的方法學。他的作品展現出一種屬於此一世代特有的視覺經驗,將平面繪畫轉化為繪畫裝置,從拼貼到最新的環境裝置,通常給人一種冷峻的美感,但背後的故事卻是數百年來臺灣這塊土地及其原住民所遭受的災難與創傷。藝術家採用技術影像拼貼法,把不同的影像技術,尤其數位技術所得到的影像,疊置於畫面上,透過層疊的邊匡、突兀地出現於畫面的單色塊、暗示流動性的水平色塊,以及森林火焰的景象,產生一個具有不同歷史深度的地理景觀,好似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拼貼與修補術,將被遮掩的畫面、歷史縮影下的地景,藉由當代技術氛圍,轉化成繪畫語言的實驗,猶如拼裝車,表達出技術對想像力的影響。而藝術家探討關於這座島嶼過往歷史的視野、以及現代工程在治理邊坡防治上的訊息轉化,其中許多影像技術指涉現代性及其權力如何運作於殖民統治、對土地和生命的形塑,堪稱現代性的神話故事。
周代焌的創作以臺灣歷史和環境議題為研究軸線,透過拼貼不同時空的圖像,堆疊出存在/不存在的風景,比擬現代數位圖層式的觀看路徑,呈現當今在處理繪畫裝置的方法學。此組作品敘述周代焌如何去回看過往的島嶼歷史與其連結,這條路徑靠著不斷的拼湊與想像而被建立,不僅是對於過往輿圖、產業及地貌的回溯,更是一種構築於藝術家心中的精神地誌學。此次分別處理了幾個議題:關於這座島嶼過往歷史的視野、過去30年花蓮港口部落如何拿回失去的土地,以及現代工程在治理邊坡防治上的訊息轉化。不論我們位在哪裡、面向哪裡,島嶼城市的建構都是錯綜複雜的政治,各時期統治者對於土地的劃界均有其目的與手段,從看似不同領域發生的事件中理出一條路徑,企圖穿梭在不同的時間軸度,比對過往與當今在土地上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