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廷毓

梁廷毓

〈襲奪灣〉

  • 2019,單頻道錄像,14 分 12 秒
  • 藝術家提供

策展觀點

藝術家梁廷毓的《斷頭河計畫》以自己家鄉為研究對象和基地,探討這個地方複雜多元的歷史、幽暗晦冥的人文地景。地理位置在現今桃園與新竹的淺山地帶,以目前的族群分類屬於客家、泰雅、凱達格蘭、道卡斯、閩南人混居之地。若以清領時期的大部分時間來看,這裡屬於土牛界線快速從狹小平地與水源地區往山腳地帶移動的趨勢,但各個不同族群之間處於競爭、融合、遷徙、通婚、掠奪,並與不同時期的殖民政府不斷協商的過程。藝術家利用跨越不同族群的口述歷史、文獻考據、地質調查、墳塚和廟宇考察,甚至訪問土地公-問卦於泛靈神祇-如此建構出一個我們難以歸類的歷史:它不是定居殖民者的歷史,也不是族群或部落主體性的角度所書寫的歷史,更不是投射到未來的新興民族歷史。作品以地質學的河川襲奪作用和斷頭河地形為引子,結合到墳塚、死亡事件的地方人文地理,呈現出文字書寫之外的幽冥空間,纏繞不離,世世代代積累傳衍為土地神祇,這也是泛靈信仰中有情眾生最為活躍的場景。

創作說明

今日位於北臺灣的淺山地帶,既是過去不同人群勢力接觸的交界地帶,同時也是地質學上的河川襲奪作用(Stream Piracy)與斷頭河地形(Beheaded stream)的分岔點。在古石門流域的軸心地帶,在近百年來成為一處人群交雜的空間。梁廷毓以這處形成多族群交遇的複雜地理為核心,在面對近代移入的「定居者」,類似於定居型殖民狀態所鍛造出的敘事結構與記憶形式時,回溯至這個區域五個人群、家族的關係(客家人、泰雅人、凱達格蘭人、道卡斯人、閩南人),以及人們認知土地、山脊、谷口、岩石等自然物之間的關係最為複雜的時期。並以墳塚、死亡事件與山川地理因素作為敘事的推動力,重新校準敘事者的位置,相互調整說法與視角、呈現多種人群、物群的交會地理與動態敘事之關係,除了描繪出今日複雜的歷史認知和記憶,也顯現一種泛靈交疊的宇宙。

本次以多頻道錄像裝置和物件,藉由地形色譜的佈置,變造成一種詭譎的氛圍,夾雜著耆老的口述,在記憶、地理與死亡事件之間編織一段幽微的歷史。呈現北臺灣沿山地帶五個不同人群的複雜互動觀點,〈斷頭之谷〉與〈顱落之地〉從泰雅耆老的觀點,以峽谷地形和交界帶為核心,追溯泰雅部落周遭因昔日獵首而傳聞的無頭鬼、詛咒、死亡地點,透過客家、泰雅族群雙邊進行交叉視角的敘事,描繪一個交疊於族群雙方的地景與記憶。〈襲奪灣〉從大嵙崁溪在此地形成一道襲奪灣(elbow of capture),夾峙在溪河彎道中間的大溪慈湖、頭寮與溪洲山一帶,在閩南人進墾之後與族人發生頻繁的衝突,並在今日留下獵首的記憶。〈墳塚之地〉與〈血壤之地〉追溯了竹塹社族人、凱達格蘭霄裡社族人,分別從桃園臺地與新竹鳳山溪谷上溯的過程,藉由原本散落在楊梅、新埔、關西等地的墓碑;遺落為水溝蓋的墓碑,描繪在番社與漢庄的界線消失之後,遺留在土地上的「墳」與「靈」,在其中與人群不斷交涉和存續的生命。